关于西医的名称体系,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说明:
一、药名分类与特点
中药名 中药名多来源于植物、矿物或动物,存在同名异物(不同植物同名)和同物异名现象,例如“川芎”与“淅贝”。为规范使用,现采用拉丁文学名进行统一标注。
西药名
多为化学合成药物或天然产物提取物命名,如“阿司匹林”“青霉素”等,具有明确成分和结构特征。
二、疾病命名体系
中医病名
以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为基础,分为六种基本病名(如“风温”“咳嗽”)及杂病,如“颜面部疔疮”对应西医的“颜面部疖、痈”。
西医病名
采用ICD-10等国际编码体系,疾病名称通常较长且包含病因、病理生理等细节,例如“单纯性甲状腺肿”对应ICD-10编码A46。但存在病名繁多、病因描述不足的问题,被批评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。
三、常见西医术语
解剖学:
研究生物体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。
生理学:
探讨生物体功能及环境适应机制。
病理学:
分析疾病状态下组织、细胞的异常变化。
生物化学:
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及物质代谢。
以上内容综合了西医命名体系的特点与常见术语,涵盖药名、疾病名及基础学科概念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