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由来可归纳为以下四点,涵盖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及民俗传承:
一、历史起源
自然天象崇拜 端午节源于上古时期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祭祀,与“苍龙七宿”飞升于正南中天的天象相关,古人通过龙舟竞渡、挂艾草等习俗祈求驱邪避灾。
屈原说(主流说法)
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,楚国百姓划龙舟打捞其遗体,并投粽子防止鱼虾侵扰。这一传说因《史记》等文献记载而广为流传,成为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。
其他传说补充
伍子胥、曹娥、介子推等历史人物也被部分传说关联,但影响力远不及屈原说。
二、文化内涵
节日定位: 集祭祀、祈福、娱乐(如赛龙舟)及饮食(如吃粽子)于一体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。 象征意义
三、民俗传承
核心习俗:赛龙舟、包粽子、挂艾草、饮雄黄酒等,其中龙舟竞渡和粽子因屈原传说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活动。
时间节点:因农历五月初五“日午”(正午时分)得名“端阳”“重五”,“端”字含“初始”之意。
四、国际地位
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传统节日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