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不耻下问
春秋时期,孔子虽为圣人,却虚心向他人求教。祭祖时因好奇向他人发问,弟子子贡解释其谥号“文”源于“不耻下问”的品质。
伽利略质疑权威
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习胚胎学时,伽利略通过实例(如邻居男孩与强父生女反例)质疑教授理论,坚持科学应与事实相符,最终成为科学巨匠。
爱迪生注重效率
爱迪生在实验室中常因助手测量方法繁琐而批评其浪费时间,他通过创新(如直接灌水测容量)提升效率,体现其严谨求实的态度。
沈括实地考察
沈括读到诗句“人间四月芳菲尽”时,为解开山寺桃花晚开之谜,实地考察发现山区温度较低,这一实证精神成为其《梦溪笔谈》的重要基础。
玄奘西行取经
唐代高僧玄奘为求佛经原文,历时17年西行至印度,著有《大唐西域记》,为佛教和人类文明贡献巨大。
以上故事均围绕“勤学好问”主题,通过不同人物的实践展现了求知精神与科学态度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