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子桥梁网—您身边的句子专家

句子桥梁网—您身边的句子专家

范爱农内容概括

59

《范爱农》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,通过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片段,展现其从革命者到悲剧人物的转变,同时折射出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。主要内容包括:

一、人物背景与初识

时代背景:

清末至民国初年,封建势力与军阀混战,知识分子普遍遭遇排挤与迫害。

初识矛盾:

1905年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与范爱农初识,因范爱农的“农夫装”和“冷漠”态度产生误会,双方矛盾激化。

二、革命前后的境遇

革命前:

范爱农积极参与光复会等革命活动,不满黑暗社会,追求变革。

革命后:

辛亥革命爆发后,范爱农一度得到鲁迅等人的支持,但因革命果实被军阀篡夺,仍遭排挤。

三、性格特点与悲剧结局

性格:

范爱农性格倔强耿直,既渴望改变社会,又对革命抱有理想主义色彩,最终在失望中走向悲剧。

结局:

1926年,范爱农在南京失业后,因生活困顿与对革命失望,在大风雨中溺水身亡。鲁迅怀疑其自杀,但未获证实。

四、主题思想

文章通过范爱农的悲剧,揭露了封建势力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,同时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,表达了对理想主义者的深切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