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自然保护区与生态修复案例
青海湖生态保护修复
通过科学治理刚毛藻水华,恢复青海湖水生态环境,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。治理后,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数量增多,东北虎、黑熊等大型猛兽活动范围扩大。
盘锦红海滩湿地保护
作为全球最大滨海芦苇沼泽湿地,盘锦市通过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,成为丹顶鹤、白鹤等珍稀鸟类的迁徙停歇地。每年吸引超百万只水鸟,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二、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案例
岳西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同富裕
岳西县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、关闭小水电站等措施,保护水生栖息地。当地发展有机农业,人均茶叶收入达8000元,形成生态保护与减贫共赢模式。
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境合作
中俄合作退耕还湿333公顷,建设32个人工鸟类栖息地,东北虎、黑熊等珍稀物种活动范围扩大,成为跨国生态保护典范。
三、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案例
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修复
自2005年起,海南林业部门种植30万株本土树种,修复滑坡阻隔猿群通道,使濒危种群数量从7至9只增长至35只。
盘锦湿地生态监测体系
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科创体,开展水质监测、生态承载力评估等研究,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。
四、政策推动与国际合作案例
中国生物多样性战略实施
作为全球第七个完成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战略行动计划更新的国家,中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,陆地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超30%。
昆明—蒙特利尔框架响应
中国发起的“昆蒙框架”倡议中,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成为全球首个发展中国家通过,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。
这些案例表明,保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通过生态修复、科技创新、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多途径实现协同发展,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可借鉴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