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先士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原义 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锋在前,奋勇杀敌,为士兵树立榜样。
引申义
现多用于比喻领导或公众人物在行动中起带头作用,例如在困难面前率先垂范、在团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等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典籍来源
- 最早见于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当敌勇敢,常为士卒先。”(西汉·司马迁)
-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也有类似记载:“其将率士卒,亲临战场。”(春秋·左丘明)
- 《三国演义》中孙策“身先士卒,有功”。
成语演变
- 后与“死而后已”结合成“身先士卒,死而后已”,出自杜甫《蜀相》,表达领导者临危受命、以身殉国的悲壮情怀。
三、用法与近反义词
用法
- 可作谓语(如“他身先士卒,带领团队完成任务”)或定语(如“身先士卒的战士们”)。
- 多用于褒义语境,强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
近义词
- 以身作则、一马当先。
反义词
- 瞠乎其后(指落后或畏惧跟在后面)。
四、例句
军事领域: 将军身先士卒,激励士兵冲锋陷阵。 社会场景
历史事件:冯子材身先士卒,率部击退法军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身先士卒”既包含具体的军事行为,也蕴含了深厚的领导哲学,是中华文化中激励群体、倡导担当的重要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