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表示主动退让
1. 知难而退: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,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。
2. 退避三舍:原指主动退让九十里,现比喻退让和回避,避免冲突。
3. 以退为进:以退让的姿态获得主动,常用于战略策略。
4. 急流勇退:在急流中勇敢退却,比喻做官要适时引退。
5. 功成身退:大功告成后主动退隐,如陶渊明归隐田园。
二、形容进退两难
1. 进退维谷:进退都处于困境,无法抉择。
2. 进退失据: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,形容处境艰难。
3. 进退两难:前进和后退都难,常用于形容决策困境。
4. 进退触籓:比喻进退受阻,无法突破困境。
三、表达退隐隐居
1. 退食自公:原指古代官吏辞官后安贫乐道,后泛指不慕名利。
2. 退藏于密:隐藏起来,不露行迹,多用于宗教或隐士生活。
3. 旅进旅退:形容随遇而安,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一致态度。
四、其他特殊用法
1. 退避贤路:主动回避贤能之士,常用于形容政治避让。
2. 退步抽身:原指主动退出困境,后比喻避免卷入麻烦。
3. 退食有节:饮食起居有节制,常与“进退有度”连用。
注:部分成语如“一退六二五”(原指军队行军速度,现比喻做事有步骤)、“鹏抟鹢退”(比喻人年老退隐)等使用频率较低,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使用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