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志摩(1897年1月15日—1931年11月19日),原名章垿,字槱森,浙江海宁硖石人,中国现代诗人、散文家,新月派代表诗人。以下是其背景及人生经历的总结:
一、家族背景
籍贯与家族: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,徐氏家族为硖石徐氏分支始祖,家族世代经商,其父徐申如是清末民初实业家,曾创办裕通钱庄、人和绸布号,为家族奠定经济基础。
改名与早期教育:1918年赴美留学时改名“志摩”,先后就读于北洋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,后转剑桥大学攻读哲学,受西方教育及欧美浪漫主义诗人影响,奠定其文学风格。
二、求学与职业经历
国内求学 - 1908年就读于硖石开智学堂,1910年进入杭州府中学堂(浙江一中前身),1913年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,期间发表《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》等学术论文。
- 1918年赴美留学,先后在克拉克大学(银行学)和哥伦比亚大学(经济学)学习,1921年转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。
职业与学术成就
- 192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,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并主办《新月》杂志,倡导自由教育与个性解放。
- 1926年移居上海,任光华大学、大夏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,参与新诗格律化运动,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。
- 1930年应胡适之邀重返北大,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,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。
三、文学与思想特点
浪漫主义风格: 诗歌以情感细腻、意象唯美著称,代表作包括《再别康桥》《翡冷翠的一夜》等,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与华美。 学术背景
社会关怀:积极参与慈善事业,推动教育与贫困儿童援助,主张“个人自由与社会幸福并重”。
四、人生影响与争议
文学地位:作为新月派代表诗人,其作品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,开创性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结合。
争议性:部分评论认为其诗歌过于理想化,与现实脱节,但整体上仍以艺术创新为核心。
综上,徐志摩是兼具文学才华与学术造诣的复合型人才,其人生经历既体现了对自由与美的追求,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理想主义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