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趾来气扬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zhǐ gāo qì yáng,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。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与引申义 - 字面:
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,神气十足的状态。
- 引申义:比喻人因自满或得意而表现出的傲慢、自负态度,常伴随目中无人、盛气凌人的行为。
情感色彩 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,用于批评那些因小成就而沾沾自喜、缺乏谦逊的人。
二、用法与结构
句法功能:
可作谓语、定语或状语。例如:
谓语:他趾高气扬地走进会议室。
定语:趾高气扬的态度让人难以接近。
状语:趾高气扬地宣布胜利消息。
三、相关成语与近义词
近义词:得意洋洋、傲慢自大、目中无人。
反义词:虚心谨慎、谦逊有礼。
四、使用建议
在写作或口语中,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某人因特定情境(如晋升、成功)产生的过度自信,但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贬损。例如:
> 他刚晋升为经理便趾高气扬,结果导致团队协作受阻。
五、出处原文
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:“楚屈瑕伐罗,斗伯比送之。还,谓其御曰:‘莫敖必败,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’”(原指楚国屈瑕伐罗后,斗伯比劝其谦逊,反用其话讽刺其骄傲自大)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